设为首页         

资讯内容 Content

APCH2023丨牟建军教授:如何改变生活方式,才能有效控制血压?
国际循环网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编辑:国际循环网 时间:2023/12/25 16:40:26    加入收藏
 关键字:血压 

编者按:近年来,中国高血压患病率、患病人数逐渐增加,而且年轻化趋势越来越严峻,究竟是哪些因素、哪些不良生活方式导致了这一现象?值此APCH 2023盛会,本刊特邀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牟建军教授针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国际循环》作为此次会议的专场主席,您怎样看待生活方式对高血压的影响?

 

牟建军教授:高血压是一种生活方式性疾病!它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高盐饮食、超重肥胖、缺乏运动,以及吸烟、饮酒、心理不健康等,这些因素都是不良的生活方式或行为习惯。从这个角度分析,高血压除了一部分遗传因素外,大都是一种生活方式性疾病。因此,国际上一直都关注高血压的生活方式问题。从高血压的发病、进展等各个方面来看,生活方式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样,在高血压的控制、管理方面,应特别重视生活方式的问题。

 

多年来,全球各个国家、组织制定的高血压管理指南,防控指南,都会把生活方式干预作为非常重要的内容列在其中。但现实中人们对生活方式的管理重视不够,强调不够,关注度也不够。首先,从医生角度来看,更多关注的是高血压的血压测量,靶器官损伤评估以及药物治疗,而对患者进行生活方式干预的措施做的不够好,尤其是医生未针对每位患者具体的生活方式存在的问题,给出具体的可操控性的、有效的干预措施。从患者角度而言,由于或多或少存在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问题,造成高血压的患病率增加,例如缺乏运动、饮食、吸烟、饮酒,过量碳水化合物的摄入,以及盐的摄入量增高等。

 

通常情况下老百姓一旦患了高血压,更注重于药物治疗,例如希望医生能给他们开一种特效药或强效药把血压控制住,而他们本身没有深刻认识到,高血压的治疗首先应强调生活方式改变,如果不关注生活方式,仅强调药物治疗,不仅效果不好,可能还会增加药物的使用剂量,同时各种靶器官的损伤的干预逆转效果也不理想。

 

另一方面需要强调的是,相关主管部门在对高血压制定的防控方案、防控措施中,对生活方式如何干预、如何管理、如何监测等强调的还不够。因此,高血压的管控和治疗一定要强调生活方式干预。

 

《国际循环》您对高血压人群的生活方式干预有哪些建议?

 

牟建军教授:现阶段,中国高血压患病率、患病人数逐渐增加,而且年轻化趋势越来越严峻。因此需要分析是什么因素、哪些不良生活方式导致了高血压患病率的不断增加,尤其是年轻化趋势。在高血压的发病中,遗传因素变化不大,主要还是环境因素,而环境因素中不得不强调生活方式问题,例如高盐饮食,虽然多年来一直强调高盐是造成高血压的重要易患因素,应控制盐的摄入,把盐摄入量控制在6 g以下,但目前来自全国的钠盐摄入量调查显示,盐的摄入量仍在12~13 g之间,未达到显著下降。

 

超重、肥胖人群越来越多,平均体重指数增加趋势越来越明显。同时,现在人们学习、工作、生活压力大,睡眠不足,饮酒,情绪不稳定等因素均未得到很好的控制,甚至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愈演愈烈,所以生活方式干预应针对这些情况,制定可行、有效和可操作的措施。

关于生活方式干预,需要特别强调几点:第一,首先要让患者了解不良生活方式的危害,从知识层面上进行健康教育,知晓不健安康生活方式对血压的影响。其次,通过健康教育学习培训,让患者自我认识到不良生活方式的危害,从观念、认知层面改变态度,改变认识。第三,进行行为干预和指导,要引导人们掌握、实施切实有效可行的措施,例如怎样做到减盐,包括日常食品制作过程中如何少放盐,以及含盐的调味品,即隐性盐。采购、制作和摄入低盐食品,减少低盐食品等。

 

对于超重、肥胖的患者,要引导他们怎样控制体重。最根本的是,强调少吃、多运动。对于碳水化合物摄入过多,一天三顿尤其是晚饭主食类摄入过多的,经评估以后,要让他们尽可能减少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尤其是晚上。同时,还要减少含糖饮料、甜品的摄入。另外,加强运动,一定要制定个体化的可操控性的有效性措施进行干预。同时,还要限制饮酒、改变观念、调节心理平衡、矫正行为,进而有效控制高血压。

 

《国际循环》此次会议,您还关注了高血压领域中的哪些话题?有何感触?

 

牟建军教授:这次亚太高血压会议是自2018以后再次在中国举办,也是中国高血压领域的一件盛事,大会内容非常丰富,热点、焦点精彩纷呈。大家一定能从这次大会了解学习交流很多有意义的话题和内容。其中,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在这次会议上发布了《高血压患者高质量血压管理中国专家建议》,值得关注。

 

近年来,国内关于高血压的诊断标准,降压目标值,启动降压的时间,降压的方式方面存在一定争议。现在可以放下争议,以循证证据为基本点,以现有高血压患者为对象,从高血压的早期检出,不同的血压测量方式,靶器官损伤评估等进行针对有效的血压管理和控制,尤其强调24小时血压平稳管理。

 

总之,要在现有高血压指南背景下,在已有充分循证据的基础上,做好高质量的血压管理,实现血压控制的长期持续平稳管理,进而有效降低高消耗造成的心血管风险。

注册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国际循环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发表评论需登陆

点击排行 Top Hits

 
关于本站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站长邮箱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国际循环 版权所有  2008-2021 icirculation.com  All Rights Reserved